北京校外培训的监管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主要通过以下措施保障规范运营:
一、动态监管机制 “白名单”与“黑名单”制度北京市各区(如大兴区、房山区)定期公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家长可通过官方APP查询合规机构。同时,建立“黑名单”记录违规机构信用信息,实现信用等级评估。
动态更新与信息公示“白名单”实行动态管理,机构需定期更新资质信息。家长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或机构现场公示的许可证进行甄别。
二、专项执法行动 违规行为打击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打击违规时段培训、无证无照办学、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如“一对一”“冬令营”)等行为。例如,海淀区通过“日查+夜查”“联检+抽检”方式排查,查处多起违规案件。
“双减”政策落实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间,任何机构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违规机构立案处罚。2021年“双减”意见出台后,共查处无证办学63家,罚没款311.33万元。
三、平台监管与服务 全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平台全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xwpx.eduyun.cn)已覆盖线下及线上机构,家长可通过平台查询机构信用等级、课程信息等。
信用评价体系北京市教委计划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估,将机构行为、承诺纳入信用积分,为家长选择提供参考。
四、家长维权渠道 投诉与举报机制家长可通过12321热线、市场监管部门网站或教育部门平台举报违规行为,监管部门接到线索后联合执法处理。
政策咨询与反馈教育、文旅等主管部门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政策解读、培训指南等,帮助家长了解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