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变相收费套路是否违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分析: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收费规定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应当坚持公益属性,实行明码标价和信息公开。
培训机构收费应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培训成本和市场供需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项目和标准,控制调价频率和幅度,并向主管部门备案。
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违反上述规定的,教育部门有权依法查处,责令其停业整改;对不按期整改的,责令其停业整改,直至取缔。
用人单位收取培训费的法律规定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公司收取培训费的法律规定 :公司收取培训费是不合法的,因为培训费是一种隐性的、必要的投资,将其转接到员工头上是不合理的。
如果服务期未到期的员工提前辞职,公司可以要求员工承担相应的培训费支出,但数额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变相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法律规定 : 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有偿开展校外培训;利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有偿组织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校外培训;以咨询、文化传播、素质拓展、竞赛、思维训练、家政服务、家庭教育指导、住家教师、众筹私教、游学、研学、冬夏令营、托管等名义有偿开展校外培训,均属于违法行为。综上所述,培训变相收费套路是否违法,主要取决于是否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如果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存在未明码标价、未合理确定收费项目和标准、一次性收取超过规定费用等行为,则可能构成违法行为,将面临教育部门的查处和处罚。
建议 :
选择培训机构时,应审查其是否具有有效的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避免误入“黑机构”。
在签订培训协议前,应仔细阅读并确认收费项目、标准、退费标准及违约责任,避免被“打折、优惠、促销”等营销宣传误导。
注意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课并妥善保管合同文本、票据等资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