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训机构是否违规违法的问题,需结合具体行为和地区政策进行判断,主要分为以下情况:
一、违规行为与违法行为的界定 违规行为通常指未完全符合教育部门规定,但尚未触犯刑法的行为,例如:
无证办学(未取得办学许可证)
超范围经营(如非学科类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
虚假宣传、乱收费、提前招生等
违法行为指触犯《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如:
无证办学(明确属于非法经营)
以营利为目的开展学科类培训(自2023年“双减”政策实施后,此类行为被明令禁止)
组织考试、接收无学籍学生等
二、最新政策背景自2023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学科类培训被全面规范,违规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例如:
禁止以任何形式开展小学至九年级学科类培训
禁止通过广告宣传进行学科类培训
违法违规机构将面临罚款、吊销资质等处罚
三、常见违规案例 虚假宣传与超范围经营如“七天”机构以“高考冲刺辅导”名义招生,但实际无学科类培训资质,涉嫌虚假宣传和超范围经营。
隐性变异学科类培训以托管、家教等名义变相开展学科类培训,规避监管。
四、建议与注意事项选择正规机构时,需核实营业执照、办学许可证等资质;
警惕“承诺保升学”“高薪聘请名师”等宣传话术;
签订合同时注意资金监管条款,避免“退费难”;
发现违规行为可向教育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综上,培训机构是否违规违法需结合具体行为判断,但当前政策对学科类培训的监管力度显著加强,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并积极配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