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升学

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志愿/职校招生

培训机构欺骗老师违法吗

培训机构欺骗教师的行为可能涉及法律问题,具体违法性需根据行为性质和后果判断,主要分为以下情形:

一、对教师权益的侵害 虚假宣传与资质造假

若培训机构通过夸大宣传、伪造资质证明等方式吸引教师加盟或合作,且无法提供实际资质凭证,可能构成对教师的欺诈行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教师可要求撤销相关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合同欺诈

教师若因机构虚假宣传签订合同(如薪资、职业发展等),而机构无法履行合同条款,教师可依据《民法典》主张违约责任或解除合同。

二、对学员权益的侵害 价格欺诈与虚假宣传

若机构以“高薪聘请名师”“独家教学资源”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但实际服务与宣传严重不符,可能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价格欺诈,需承担退费、赔偿损失等责任。

非法办学与诈骗

以营利为目的,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教育机构,或通过虚假宣传骗取学员财物,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主犯可能面临有期徒刑、罚金等刑事处罚。

三、对教师权益的刑事处罚

若机构通过欺骗手段非法获取教师财物,且数额较大(如3000元以上),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刑法》规定:

数额较大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四、其他法律责任

民事赔偿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培训机构需承担“三倍赔偿”或“价款一倍”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行政处罚 :市场监管部门可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进行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处罚。

总结

培训机构欺骗教师的行为可能同时涉及民事、刑事及行政责任。建议受侵害方及时收集证据(如合同、宣传资料、付款凭证等),通过投诉、报警或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对于教师而言,签订合同时应仔细审查条款,避免因轻信宣传而陷入法律风险。

人人升学
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志愿/职校招生
加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