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培训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这既是劳动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第一款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同时,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参加岗前培训也属于劳动合同履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此劳动者有权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实务操作 有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并且双方约定了试用期,那么岗位培训期间,工资标准应当按照试用期工资标准确定。
无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没有订立劳动合同,亦未约定岗前培训期间工资标准,但存在集体合同或本单位工资支付制度,则按此执行;否则,按照同工种或岗位的工资标准来确定;若仍无法确定,则可以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确定。
结论综上所述,无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是否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岗前培训期间都应依法支付劳动者的工资。用人单位在安排岗前培训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劳动者也应积极参与培训,努力提升自身技能,以更好地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根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岗前培训期间是否发放工资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但总体原则是 应当发放工资 ,且需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岗前培训期间工资发放的合法性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岗前培训属于用人单位为建立或提升员工工作能力而安排的活动,属于劳动关系的组成部分。只要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即有权获得劳动报酬。
工资支付标准若劳动合同中已约定试用期工资,则按约定执行,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且不得低于同工种或岗位工资的80%。
若未约定试用期工资,则按入职后岗位工资的80%或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二、特殊情况处理 未建立劳动关系若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且未约定培训期间的工资标准,需参考以下顺序:
有集体合同或单位工资支付制度的,按其规定执行;
无集体合同或单位制度的,按同工种或岗位工资标准确定;
仍无法确定的,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培训贷”等违规收费若用人单位以培训费用为条件阻止员工上岗,可能涉及《劳动法》第82条规定的“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或“用人单位以其他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此时劳动者可主张劳动权益。
三、法律依据与维权建议《劳动法》第三条规定 :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培训。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 :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维权途径 :若遭遇未发工资,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及赔偿。
综上,岗前培训期间工资发放的合法性取决于劳动关系是否成立及工资标准是否合规,建议劳动者入职时仔细阅读劳动合同条款,保留培训记录作为维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