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升学

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志愿/职校招生

签订培训协议是套路吗

签订培训协议本身并非骗局,但部分机构可能利用合同条款设置陷阱。以下是具体分析及建议:

一、培训协议本身的合法性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并约定服务期的,双方签订的培训协议是合法的。法律旨在保护用人单位对专项培训的投资,但同时要求协议内容明确、公平。

二、常见套路与风险点 "包就业"承诺

部分机构以"包就业"为诱饵,签订协议后以各种理由推脱,实际并不提供约定工作。若交了钱却无法入职,可能涉及合同诈骗。

高薪低门槛

通过"高薪低门槛"吸引求职者,要求先缴纳培训费或贷款。若未完成培训或达到服务期,机构会以合同条款为由要求赔偿,甚至以"已提供服务"为由拒绝退费。

虚假合作与证书

虚构与名校或机构合作,或颁发虚假证书(如高级工程师证),这些证书实际价值极低或完全无效。

霸王条款

限制劳动者权益,如未经同意不得转岗、离职时高额违约金等;

利用"不可抗力"条款逃避责任,或对请假、课程调整等作出不合理的限制。

三、防范建议 仔细审查合同条款

明确培训内容、师资资质、费用明细及支付方式;

约定服务期时,确保违约金数额合理且不超过未履行部分培训费用;

增加解除合同的条件,如因用人单位原因无法提供培训等。

避免提前缴费

不可向机构收取培训费、贷款或购买保险,尤其要警惕"培训贷"陷阱。

核实机构资质

通过工商、教育部门或行业协会核实机构注册及合作背景,避免与空壳公司签约。

保留证据维权

签约前留存沟通记录,若遇纠纷可通过劳动仲裁或法律途径维权。

四、总结

培训协议本身是合法的,但需警惕机构利用合同漏洞实施诈骗。求职者应增强法律意识,选择正规机构,并在签约前充分了解条款细节。若发现合同存在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或寻求法律帮助。

人人升学
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志愿/职校招生
加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