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双减”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暑期校外培训存在以下违法情形:
一、学科类培训违规 禁止占用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国务院办公厅明确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任何形式的学科类课程均属违规。
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以“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或以素质拓展、研学夏令营等名义变相开展学科教学,均被认定为违规。
二、非学科类培训的规范要求 合法合规开展非学科类培训若以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名义开展培训,需确保师资资质、场地安全,并向相关部门备案。
禁止以学科类名义开展非学科类培训例如以“国学素养”“思维训练”等名义变相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仍属违规。
三、其他违规情形 师资与设施不达标培训机构需具备相关资质,若存在无证经营、消防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或设施不达标,均属违规。
收费不规范未签订书面合同、使用非机构账户收费、承诺“学会即退费”等行为,可能涉及诈骗。
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在职中小学教师参与校外有偿补课,将影响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属于违规行为。
四、法律责任行政处罚 :违规机构可能面临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处罚,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
民事责任 :若涉及虚假宣传、消费欺诈,需承担退费、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若存在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议家长通过正规教育机构报名,避免选择无证或隐性机构。
签订书面合同,保留缴费凭证,遇到“退费难”可依法维权。
积极参与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减轻学生假期负担。
以上信息综合自教育部门发布的权威文件及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