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年教育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校外培训行业确实存在一系列新规定,主要围绕规范培训行为、保障学生权益和推动教育公平展开。以下是关键规定的梳理:
一、学科类培训的规范要求 禁止违规时段开展学科类培训《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禁止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寒假、暑假等时段的学科类培训均属违规。
禁止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2023年10月15日起实施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将“转线上”“转地下”“换马甲”等行为列为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一律禁止,并处以警告或罚款。
培训内容与进度限制培训内容需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进度不得超过当地中小学同期进度,且需向教育部门备案。
二、机构资质与运营规范 严格的审批制度校外培训机构需经县级教育部门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再申领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需重复审批。
场所与师资要求培训场所需符合安全、消防等管理规定,生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教师需具备相应教师资格且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
禁止违规招生与广告机构在筹设期内不得招生,不得以“双减”政策为名进行夸大宣传或制造家长焦虑,广告内容需经教育部门备案。
三、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 纳入监管平台所有校外培训机构需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实现培训内容、招生信息等透明化。
处罚机制对于违规机构,监管部门将依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吊销许可证等,情节严重者将面临刑事责任。
四、政策目标与方向新规旨在通过规范管理,推动校外培训行业向“依法依规、规范发展”转型,避免“以补代教”现象,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家长需关注教育部门官方渠道,避免轻信“全面禁止校外培训”的误传。
以上规定自2023年10月15日《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实施后逐步落地,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执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