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涉及“套路贷”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行为进行法律定性,但结合常见情形可总结如下:
一、属于套路贷的情形 虚构招聘与贷款诱导通过虚假招聘(如高薪、无条件入职)吸引求职者,以“培训后就业”为诱饵,诱导签订虚假合同或贷款协议。
合同设计与债务制造签订“阴阳借款合同”,通过“资金走账流水”“转单平账”等手段虚增债务。
以“培训未完成需继续还款”或“违约金”等理由,迫使受害者接受高额分期。
退款与催收手段培训内容多为拼凑,拒绝退款并催讨高额费用,可能涉及暴力催收、威胁或虚假诉讼。
二、与普通培训贷款的区别贷款属性存疑 :若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宣传弱化贷款风险,或与P2P平台合作利用技术手段操控合同,可能不构成传统民间借贷,而涉嫌合同诈骗或非法集资。
金额与手段 :涉及金额较大、分期周期长、伴随高额费用或暴力催收时,更倾向认定为犯罪行为。
三、法律后果刑事责任 :若涉及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公安机关将立案侦查并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救济 :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通过民事诉讼追讨损失,但需提供充分证据。
四、建议若遭遇疑似“套路贷”:
立即报警 :向公安机关提供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
保留证据 :保存所有沟通记录、合同副本及还款凭证。
避免二次诈骗 :警惕催收人员提供的“免息”“分期减免”等说辞。
综上,培训机构若存在上述行为,通常会被认定为套路贷,需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