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
出处: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只图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艰难,弄到后来,不是同归于尽吗?(清・姬文《市声》第十四回)
正音:“尽”,读作“jìn”,不能读作“jīn”。
辨析:“同归于尽”与“玉石俱焚”区别在于:①“同归于尽”只是强调两者同时死亡或毁灭;没有贵贱、好坏之分;而“玉石俱焚”是强调好的和坏的;或贵重的与贫贱的一样死亡或毁坏。②“同归于尽”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玉石俱焚”一般用于物。
歇后语: 1. 稻草人救火 —— 同归于尽
2. 原子弹打飞机 —— 同归于尽
3. 竹虫咬断竹根 —— 同归于尽
谜语: 原子弹打飞机 (谜底:同归于尽)
一同毁灭或死亡。语出唐・独孤及〈祭吏部元郎中文〉。△“玉石俱焚”
昨日经过,遽成畴昔,何变化之速,乃至于是!视不及瞬,言不及息,呜呼元君,今已返于机。夫[1]、[2]同归于尽,岂不知前后相哀,[3]不为叹。公齿发未老,官途方半,相视而笑,冀前路各有所展。岂图间阔数日,而死生间之。
[1]彭祖:古长寿之人,相传活了八百岁。
[2]殇子:未成年而死之人。
[3]达生者:通达生命的人。
独孤及(公元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唐代散文家。独孤及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以儒家典籍为治学方向,长于议论,强调立范诫世,不以词藻华丽取胜。在〈祭吏部元郎中文〉中,独孤及悼念猝逝的友人,举了彭祖与殇子为例。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岁,殇子则是未成年而死之人,两人活著的时间虽然差距甚大,最后却都必须归于死亡。因此在通达生命的智者看来,死亡不过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不需要为此感到叹息。后来“同归于尽”演变为成语,用来指一同毁灭或死亡。
语义比喻一同毁灭或死亡。
类别用在“一起灭亡”的表述上。
①他很气愤地说要与仇人同归于尽。
②他身绑炸弹,准备冲入敌营,和敌人同归于尽。
③你要冷静下来,贸然行动只会和对方同归于尽。
④歹徒手握著炸弹的遥控器,威胁警方要和人质同归于尽。
⑤我军唯恐遭到同归于尽式的爆炸攻击,所有人员都提高警备。
⑥那位战士身上绑满炸弹,然后驾车冲入敌营,与敌军同归于尽。
⑦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争斗,最后竟落得同归于尽的下场。
⑧同归于尽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一定要活下去,和对方周旋到底。
⑨我军已经抱定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绝对不会让敌人越雷池一步。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