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背着;致:送到。
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憙传》:“更始曰:‘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例子: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膏液》:“人间负重致远,恃有舟车。”
谜语: 一一到边疆 (谜底:负重致远)
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去世,庞统前去吊唁,东吴名士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为庞统设宴饯行,他们向庞统请教如何识别人才,庞统认为陆绩是一匹千里马,顾劭是吃苦耐劳能负重的牛,全琮也是一代人才。他们认为这比喻风趣贴切。
负重物,行远路。语本《六韬・卷六・犬韬・练士》。后用“负重致远”比喻能够长期担负重责大任。△“任重道远”
武王问太公曰:“练士之道奈何?”太公曰:「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彊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1],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2],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3],不可不察也。
[1]兼人:一人任二人的事,胜过他人。
[2]卒: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百人一组为卒。
[3]服习:清楚、熟悉。
“负重”是指背负重物或担负重任。“致远”则是指到达远方。此语见用于《六韬》。六韬,指文、龙、虎、豹、犬、韬。相传为姜太公望所撰,为古兵书。在《六韬・卷六・犬韬・练士》中,周武王问太公如何选择士兵,太公回答,挑选士兵,应该按照不同人才的类型来加以选择,分成各种不同的队伍。其中“能负重致远者”,也就是能够背负重物到达远处的士兵,应该集中为一队。这是军队中所必须熟悉的道理,不可以不明察。后来“负重致远”用来比喻能够担负重责大任。
语义比喻能够长期担负重责大任。
类别用在“责任远大”的表述上。
①我对他有份负重致远的期许,盼他尽心尽力扛起重任来。
②以他的能力与毅力,必能负重致远,为公司创造新契机。
③他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心,如何能负重致远地扛起振衰起弊的责任?
④今天让我来担任防疫处长,这是件负重致远的工作,我一定全力以赴。
⑤办好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所以负责的官员必须要有负重致远的体认。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