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是否违法需根据其经营资质、经营行为及所处地区政策综合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一、合法经营的基本要求 资质认证培训机构需取得《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且经营范围需与许可内容一致。
内容合规遵守《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规,禁止发布虚假广告、非法颁发证书、超范围经营等行为。
资金与安全需确保教学场所符合安全标准,资金流向透明,避免“卷钱跑路”风险。
二、常见违法情形 无证办学未取得《办学许可证》或营业执照擅自开展培训,可能被责令整改、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者吊销办学资格。
超范围经营如以非学科类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或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规避审批,均属违规。
虚假宣传与乱收费利用夸大宣传吸引学员,或收取不合理费用,可能面临罚款、责令停业等处罚。
隐形变异培训以“教育咨询”“托管服务”等名义变相开展学科类培训,仍属违法行为。
三、特殊政策影响学科类培训审批改革 :2024年后,全国范围内停止审批新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原有机构需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并重新审批。但非学科类培训(如艺术、科技类)仍需依法审批。
“双减”政策叠加 :禁止以学科类培训名义开展竞赛、联合招生等行为,违规者将面临更严格处罚。
四、建议与风险提示选择正规机构 :优先选择证照齐全、口碑良好的机构,避免轻信“免费体验”“高薪教师”等宣传。
核实资质 :通过教育部门官网或市场监管部门公示信息查询机构资质。
保留证据 :若遇收费纠纷或虚假宣传,及时收集合同、宣传资料等证据维权。
综上,培训机构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行为及政策判断,建议家长和学生谨慎选择并核实机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