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科类培训是允许开展的,但需遵守相关规范。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政策框架与监管要求 合法性基础非学科类培训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监管,需实行先证后照制度,取得教育部门行政许可后方可开展。
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划分根据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非学科类培训包括艺术(音乐、美术)、体育(含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但传统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及境外教育课程仍属学科类,需另行管理。
政策目标国家通过“双减”政策(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行为,旨在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运营规范与注意事项 收费管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应坚持公益属性,收费需明码标价、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例如,宝鸡市规定单次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
时间限制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间,任何机构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若以“一对一”“夏令营”等名义变相开展学科类培训,将视为违规。
教学内容与资质培训内容需符合国家课程标准,且机构需具备相关资质证书(如体育类需体育教学资质)。
三、家长选择建议 选择正规机构通过全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服务平台APP选课、缴费,避免线下违规机构。
关注服务本质非学科类培训的吸引力已转向课程质量、师资力量及交通便利性,建议结合孩子需求综合选择。
综上,非学科类培训在合规的前提下可正常开展,但需严格遵循政策规定,确保培训内容、收费及运营管理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