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保证就业的承诺在多数情况下属于诈骗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一、常见诈骗形式 虚假招聘与诱导培训诈骗者发布高薪工作信息,以“培训后保就业”为诱饵,要求缴纳高额培训费或贷款。
贷款陷阱通过“分期支付培训费”“先学后付”等话术,诱导受害者签订贷款协议,实际却无法提供约定工作。
劣质培训与就业承诺不兑现培训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或以“考核不达标”“积分不足”等理由拒绝提供工作。
其他费用诈骗除培训费外,还可能以“服装费”“体检费”等名义收取额外费用。
二、法律风险违反劳动法规定 :用人单位不得以培训为名收取押金、培训费,否则可能涉及劳动仲裁或刑事诈骗。
合同无效 :若以欺诈手段签订合同,合同可被认定为无效,受害者可要求返还费用。
三、防范建议核实机构资质 :确认培训机构是否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许可,证书是否属于国家认可范畴。
警惕高薪承诺 :正规企业不会在入职前收取高额费用,若遇到此类情况应立即终止沟通。
保留证据 :签订合同时注意留存录音、录像等证据,便于后续维权。
谨慎对待“内部渠道” :如公司要求通过私人账户收款或参与“内部招聘”,需提高警惕。
四、处理途径若遭遇诈骗,可通过以下方式维权:
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向公安机关报案
通过12321等平台投诉
总结 :培训保证就业的承诺若缺乏合法依据或实际履行可能,基本属于诈骗。求职者应保持谨慎,选择正规机构,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