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是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开展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法律依据与标准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且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大纲》国家应急管理部制定,要求企业针对应急管理特点、法律法规、应急预案编制等内容开展培训。
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各地应急管理部门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如重庆市要求高危行业从业人员每年接受24学时应急培训。
二、培训对象与内容 主要对象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
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及一线员工(如50人以上企业需培训3人,50人以下2人)。
核心内容应急管理理论(特点、任务、体系结构);
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编制;
现场处置技能(心肺复苏、烧烫伤、骨折急救等);
常见灾害事故预防与应急演练组织。
三、培训方式与要求 形式理论讲解与现场实操结合;
线上学习平台(如40学时课程)。
实施步骤培训计划需报应急管理部门审批;
培训后需进行考核,将结果纳入员工档案;
定期开展复训与技能提升。
四、考核与效果评估 考核机制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实操技能考核,检验培训效果;
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晋升挂钩。
持续改进根据考核反馈调整培训内容与方式;
定期总结经验,优化培训方案。
五、特殊行业要求高危行业 (如煤矿、化工):需针对特定灾害(如瓦斯爆炸、中毒)开展专项培训;
专业队伍 (如应急救援队):需定期接受国家级或省级专业培训。
通过以上要求,旨在构建全员应急意识体系,提升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生产安全与人员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