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培训合同属于违法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一、虚构合同的法律性质 合同无效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虚构合同因缺乏真实意思表示,自始无效。
可能构成诈骗罪若通过虚构合同骗取财物且数额较大,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根据犯罪情节,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数额巨大者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二、相关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争议,可通过协商、投诉、仲裁或诉讼解决。经营者提供虚假宣传或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要求赔偿。
《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条: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实际案例参考文昌法院曾判决一家培训机构因虚假宣传“保送公安”承诺,需向消费者全额退费。类似案例中,法院均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刑法相关规定,支持消费者索赔。
四、建议谨慎签订合同 :签订前务必核实对方资质,避免轻信“内部培训”“高薪就业”等宣传。
保留证据 :留存沟通记录、付款凭证等,便于维权。
及时维权 :发现合同虚假时,应立即通过仲裁或诉讼主张撤销合同并索赔。
若遭遇此类纠纷,建议优先通过消费者协会或工商部门投诉,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