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发布培训课程是否违规,需根据课程性质、宣传内容及运营方式综合判断,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课程性质与资质要求 学科类培训的合法性若涉及学科类培训(如语言、数学等),需取得教育部门批准,未获批准擅自开展属于违规行为。
非学科类培训的合规性如文化素养、兴趣类培训,只要不涉及学科类内容,通常不受教育部门直接监管,但需遵守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二、广告宣传规范 禁止虚假宣传不得对课程效果、升学、学位等作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如“保分”“99%进步率”)。
禁止利用权威名义不得以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专业人士或受益者名义作推荐、证明。
广告可识别性必须显著标注“广告”标识,未标注的广告内容不得发布。
三、运营行为规范 禁止隐性收费以“教育咨询”“托管服务”等名义变相收取费用属于违规。
禁止侵犯知识产权课程内容需原创或获得合法授权,不得盗用他人知识产权。
规范用户评价管理不得篡改、伪造用户评价或通过“刷单”提升评价真实性。
四、特殊情形处理教委批准的特殊情况 :经教育部门批准的网络教学行为不违法,但需符合教学计划和资质要求。
违规处罚 :因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台州坎特伯雷教育”因“保分协议”广告被罚款5万元,“脑立方”因夸大宣传被罚款38.6万元。
总结建议合法合规运营 :确保课程内容合法、广告真实、收费透明,避免使用“保证性承诺”等违规表述。
主动备案与咨询 :学科类课程需主动向教育部门备案,非学科类课程也建议咨询相关监管部门,降低法律风险。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对教师资质、课程效果等关键信息进行严格审核,避免因虚假宣传引发纠纷。
若存在具体违规行为,建议及时停止相关宣传并整改,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