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年教育行业的实际情况,培训机构退费问题确实较为普遍,主要原因包括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加剧、资金链紧张等。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退费现象的普遍性 高退费率问题突出多数机构存在较高的退费率,例如中公教育2019-2021年退费率分别为44.14%、46.54%、65.81%,部分机构甚至超过60%的学员选择退费。若退费率超过15%,机构可能面临盈利困境,因此“退费率红线”成为行业生存压力源。
“退费难”成为投诉热点根据市场监管部门数据,“退费难”长期位居教育培训投诉数量榜首,占比接近六成。消费者普遍反映,合同条款复杂、机构资金链紧张导致退款拖延或直接拒绝退费。
二、主要原因分析 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培训机构面临生存压力,部分机构因资金链断裂或运营困难“跑路”,导致退费纠纷激增。例如,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受理221件教育培训纠纷,涉及13家机构。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部分机构在营销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或对课程效果作出保证性承诺,合同条款霸王条款频发。
通过贷款支付课程费用的消费者,因还贷压力被迫接受不合理退费条件。
三、维权建议 选择正规机构报名前需确认机构是否取得教育行政部门或人力社保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避免因无资质机构引发纠纷。
谨慎对待宣传承诺对机构关于课程效果的明示或暗示性承诺要保持警惕,避免因轻信宣传而签订不利合同。
保留证据及时维权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可降低诉讼成本并维护合法权益。例如,文山市法院通过此类方式高效化解多起教育培训合同纠纷。
综上,培训机构退费问题需从源头加强监管、完善合同规范,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