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培训课程属于违法行为,具体违法性及后果如下:
一、虚假宣传的违法性 违反广告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培训机构不得发布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广告,如虚构教师资质、培训效果、就业保障等。若存在"确保就业""高薪入职"等明示性承诺,或使用"名师授课"等未经证实的表述,均属违法行为。
可能构成诈骗罪若虚假宣传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符合诈骗罪四要素(如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获取财物、非法占有),则可能被认定为诈骗罪。例如,通过编造就业案例、虚假学员推荐等手段诱骗缴费。
二、具体违法情形 师资资质虚假包括虚构教师学历、工作经历或教学成果,如使用"特级教师授课"等未经核实的宣传。
培训效果夸大如"包通过考试""就业无忧"等无法实现的承诺,或通过编造学员案例进行佐证。
收费违规一次性收取高额费用或变相收费(如"预付款""保证金"),且未提供相应服务。
三、法律后果 行政处罚市场监管部门可对机构处以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处罚。例如,赣州一机构因虚假宣传被罚款2万元,南通一机构因虚构原价被罚款3万元。
民事责任学员可要求退款、赔偿损失。若机构无法提供宣传相符的师资或服务,相关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刑事责任诈骗金额较大时,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罚金等。
四、维权建议保留证据 :保存宣传资料、合同、付款凭证等,为维权提供依据。
联合维权 :通过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或法院集体维权,提高维权效率。
谨慎选择 :选择有资质、口碑良好的机构,避免轻信"高收益"宣传。
综上,虚假宣传培训课程不仅违反广告法,还可能涉及诈骗,建议学员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