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训机构“挑学生”的行为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行为性质和方式综合判断:
一、合法选课行为自主选择权
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有权根据孩子的兴趣、学习需求和能力自主选择适合的培训班,这是法律赋予的监护权。
避免侵权行为
选课需尊重他人权益,例如不通过不正当手段(如贿赂、胁迫)影响他人选择,不侵犯知识产权或违反学校规定。
二、可能涉及违法的行为虚假宣传或价格欺诈
若培训机构通过夸大宣传、虚假承诺(如“包通过”“快速见效”)或强制捆绑销售(如“必须购买教材/贷款”)诱导报名,则可能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需承担民事责任。
利用学生或家长信息进行不当营销
如频繁电话骚扰、发送垃圾信息或利用学生隐私数据实施精准营销,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
诱导贷款或诈骗
若以培训为名诱导学生贷款,或编造虚假项目诈骗财物,可能涉及《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诈骗罪)和《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欺诈行为),需承担刑事责任。
三、维权建议核实机构资质
选择有合法办学资质、取得教育部门许可的机构,避免因无证经营导致权益受损。
保留证据
留存沟通记录、合同、转账凭证等,以便在纠纷中维护自身权益。
及时投诉
若发现虚假宣传或侵权行为,可向教育局、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投诉举报。
总结 :挑学生本身不违法,但需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若存在不正当手段或违法行为,建议通过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