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讲师诈骗跑路的行为是否违法,需根据具体行为性质和金额判断,可能涉及以下法律责任:
一、诈骗罪的认定若讲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学员或家长财物,且数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最低限度,则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数额较大 (如2万元):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 (如30万元):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案例参考 :某案例中,诈骗金额达10万元的讲师被判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若讲师未经许可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数额较大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区分要点 :需判断行为是否具有"非法吸收存款"的特征(如承诺高收益、资金池运作等),而非单纯以诈骗为目的。
三、其他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职务侵占罪 :若讲师利用职务便利,将机构资金非法占为己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诈骗罪从犯 :若讲师在集资诈骗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可能从轻或减轻处罚;
行政责任 :未达刑事立案标准的,可能面临5-15日拘留及罚款。
四、特殊情形处理疫情影响等特殊原因 :若因不可抗力(如疫情)导致机构无法继续经营而跑路,一般不构成犯罪,但可能涉及合同违约或行政责任;
追缴违法所得 :无论是否构成犯罪,均可通过民事诉讼追回损失。
总结培训讲师诈骗跑路是否违法,需结合金额、情节及行为性质综合判断。若涉及金额较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将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若未达刑事立案标准,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民事诉讼。建议受害者及时收集证据,通过报警或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