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近四千年 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刻有一方形陶盆的陶片,陶片上栽有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这被认为是确定盆景起源的最早证据。此外,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也发现了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架之上的画面,这表明当时的盆栽艺术已经相当成熟,并且与现代盆景艺术十分相似。
到了南北朝时期,六朝文人追求山水美的意境,发扬了汉代园林设计中“一池三山”的模式,把大自然引入到庭园之中,追求诗情画意,这为唐宋及以后盆景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盆景已经形成,并为宫苑御用。在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内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说明当时盆景已经在宫廷中流行。
宋代,随着山水花鸟画艺术的提高,盆景进一步发展。例如,南宋的《十八学士图》中就绘有一盆珍松。元时,出现了一种小型的盆景,称为“些子景”。明代,有关盆景的记载更多,当时的盆景以培养松竹为上品,陈设在几案者为第一。